台灣 郭聖傑 x 香港 黎雋維

摩登舊潮 - 談臺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

臺港建築史學者【 郭聖傑 X 黎雋維 Charles Lai 】跨海連線對談!一堂了解二十世紀戰後,在摩登年代中起落的兩地建築,以及建築背後的動盪、社會、變遷與人物故事。

課程費用﹕HK$80 / 約 NT$300

講堂特色

  • 一堂認識臺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,以及摩登年代的兩地社會
  • 臺港連線對談,跨越時空限制
  • 中文(國語)授課
  • 隨時收看,隨時重溫

重新認識日常不過的摩登建築

若說建築是對時代價值和課題的回應,那既非百年古蹟也不是網美場景,有點陳舊卻又洗鍊耐看的【 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】,又訴說著什麼樣的摩登故事呢?學校教室、辦公大樓、禮拜堂和公共空間,若這些日常建築不曾讓您心生好奇、留步觀察,就讓這堂課來告訴您下次駐足細看的理由!

兩地建築史學者連線對談

面對臺港兩地相似卻又不同的過往,特別邀請到臺灣留日的【 郭聖傑 】,以及香港留英的【 黎雋維 Charles Lai 】兩位學者,帶大家飛回二十世紀戰後,聆聽那些奮力在政權更替風暴中站穩腳步、自差異火花中找尋風格與出路的人物故事,以及兩地戰後建築史研究的曾經與可能。
建築從來不僅是機能空間,而是對時代價值和課題的回應。

那麼,既非百年古蹟也不是網美場景,有點陳舊卻又洗鍊耐看的戰後現代建築,又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呢?

這堂課,我們要帶大家飛回二十世紀戰後,那個傾城之戀的動盪年代。即使有著不同的歷史與殖民過往,當時的香港和臺灣都承接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,奮力在中國政權更替的風暴中站穩腳步,求生之餘,也希冀從不同文化、價值的碰撞中,找尋自己的風格與出路。

從嘉頓中心、九龍麵粉廠和東海工業大廈,到邵氏片場、友邦大廈和和記大廈,我們看見社會、產業和潮流變遷的痕跡;從中山樓、故宮博物院和中正紀念堂,到國父紀念館、波浪大樓和衛道聖堂,我們看見一個人面對權力和時代洪流的奮力一搏。

在起落不斷的城市中,有多少你曾經走過路過,卻未曾駐足細看的建築故事?

來吧,在被抹去之前,讓我們一起抬頭聆聽。

_

有加減聊到的一些人物和建築

_ 陸謙受 / 聖依納爵小堂
_ 司徒惠 /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
_ 朱彬 / 嘉頓中心
_ 木下一 / 灣仔友邦大廈
_ 王大閎 / 建國南路自宅
_ 陳其寬 / 東海大學衛理會館
_ 盧毓駿 / 國立科學教育館(現南海學園科學館)
_ 陳仁和 / 三信家商波浪大樓
_ 林慶豐 / 台灣神學院禮拜堂

講堂內容

臺灣導師

郭聖傑

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。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赴日,於2017年取得日本國立京都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後,續留當地擔任京都大學外國人共同研究者(2017-2018)、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(2018-2019),並於2019年返台任教。研究領域為建築史、建築理論、建築思潮與東亞近代建築師,曾為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策劃的《世紀王大閎》一書撰文。
香港導師

黎雋維 Charles Lai

建築史學者及英國建築師。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及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院(AA),以東亞現代建築史的研究取得博士學位。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及香港大學SPACE建築系,在蘋果日報、立場新聞等媒體設有專欄,並經營有香港建築歷史粉專,自稱「討厭建築,所以寫建築。」在2021年和陳彥蓓、袁偉然共同出版《迷失的摩登——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》一書。
Write your awesome label here.

相關旅行講堂

\Learnworlds\Codeneurons\Pages\ZoneRenderers\CourseCards
Created with